建盏非遗传承人谢松青
(武夷山主任记者:方杰 报道)在福建南平建阳区后井村,这座因宋代建窑遗址而闻名的村落里,一位匠人用双手与窑火点亮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之光。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“村长”,却是村民心中当之无愧的“文化领航者”——建窑建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谢松青。他以建盏为媒,不仅让沉寂千年的黑瓷技艺重焕生机,更带动全村走上了一条文化致富的振兴之路。 经过4年多的努力在2023年12月28日正式通过省民政厅、省文物局审批通过、正式成立创办了首家非国有建窑建盏为主题的博物馆!
扎根乡土,传承千年窑火
谢松青生于建窑古窑址所在地后井村,自幼浸润在建盏文化的土壤中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后井人,他亲历了建盏技艺从断代到复兴的全过程。早年,他凭借对宋代建盏的痴迷,成为收藏界的佼佼者,尤其以“供御”款官窑建盏的收藏闻名。然而,他深知“藏宝易,传艺难”,2000年起毅然投身建盏复烧事业,以“让建盏重现宋代辉煌”为使命,开启了从收藏家到传承人的蜕变。
他扎根乡土,创办“春盏”陶瓷研究中心,将传统柴烧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,攻克油滴、兔毫、鹧鸪斑等宋代名品的复烧难题。其作品不仅形似宋盏,更追求“质似神似”,斑纹变幻如星河璀璨,釉色温润似古玉生辉。2019年,他仿制的“柿子红束口盏”以326万元高价拍出,创下现代建盏拍卖纪录,印证了其技艺的登峰造极。
福建省春盏建窑文化博物馆馆藏丰富,独具特色。馆藏 建窑文物品种多,数量较大,现已收藏的文物有968 件,其中 446件经建阳区公证处公证。316件通过文物局登记备案。
产业赋能,激活乡村经济
谢松青的建盏事业,成为后井村发展的核心引擎。他通过“企业+农户”模式,带动村民参与建盏产业链:从采土、拉坯到烧制、销售,全村老幼皆能从中获益。他设立实习基地,培养数百名技术骨干,并将政府授予的“示范工作室”津贴反哺乡村建设。如今,后井村从默默无闻的古窑遗址,蜕变为“中国建盏文化第一村”,吸引无数游客与客商,村民收入倍增,古老村落焕发新生。
文化出海,彰显中国自信
谢松青的建盏不仅是乡土符号,更成为国际交流的“文化名片”。其作品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、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等海内外机构收藏,并作为国礼赠予南非总统夫妇。他参与《知否》《清平乐》等影视剧的建盏道具制作,让宋代美学通过荧屏走向世界。2019年,他获“国际非遗文化使者”提名,以匠人匠心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。2025年,又获“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的荣耀,以及春盏博物馆为“五星优质企业”。
坚守初心,铸就精神丰碑
“每个建盏都是孤品,如同母亲孕育生命”,谢松青常以此比喻创作。他拒绝工业化量产,坚持手工柴烧,将“偶然天成”的窑变之美视为对传统的敬畏。即便作品屡获金奖,他仍常年驻守龙窑,与村民同甘共苦。这种“择一事终一生”的匠人精神,感染了无数后来者,更让后井村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,守住了一份文化净土;
致此经香港经济传媒网络集团的评估考核,得此获得《亚洲非物质遗产传承人》的荣耀,以及获《香港五星优质企业》的荣耀,并且由福建省春盏建窑文化博物馆制作的“春盏”和“一展乾坤”系列,又被《香港国际艺术品中心》珍藏,并颁发证书,以此祝贺。